- 相關推薦
談吃初中讀后感(通用1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談吃初中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吃初中讀后感 1
夏丐尊在《談吃》一文中談了中華民族的飲食觀,說中國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過節(jié)婚喪都要吃。我不想談這么大的范圍,只想談一下咱廣東人的吃!
我不是出生在廣東,與土生土長的廣東人看起來也沒什么兩樣,唯一不同點就是不會吃。人家吃野味山珍,我卻嫌它腥味碰都不碰,吃了便作嘔。
人們都說廣東人會吃。的確!每次出外上酒店,經(jīng)常是客已滿,還要坐在外面排隊等候。唉,廣東人真肯吃!
來到某家出名的酒樓,一打開菜譜,什么蛇皮、蛇湯、蟹黃、牡蠣、全鴿宴還算普通菜肴,再后面便是價格驚人的燕窩、木瓜魚翅湯、老鼠、水蟑螂、癩頭龜、果子貍、熊掌等等不知名的生物和動物。于是焉感嘆:廣東人真敢吃!吃出了非典都不怕,仍舊風雨無阻照吃不誤。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門,什么烤、燉、蒸、鹵、燴、醉、炙、熘(拜托了,魚肉也能蒸熘!干熘。、炒(還有炒牛奶呢!),真是一言難盡。吃雞不吃雞翅,要吃雞舌;吃鴨不吃鴨身,要吃鴨脖;吃豬不吃豬蹄,要吃豬腦;吃牛不吃牛肉,要吃牛肚;還有什么魚眼、魚蛋……說不定還會來個什么豬翅、魚腿呢?
正如《談吃》中說的,衣不妨污濁,居室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不能馬虎。食的.程度遠高于一切,很不調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是口的文化。
談吃初中讀后感 2
中國有一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談吃讀后感。是的,“吃”這個字眼在中華文化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據(jù)說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對外傳播飲食文化。據(jù)《史記》、《漢書》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而鑒真東渡日本更是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到中國的影響。
吃看似很平常,其實卻大有講究。梁實秋曾說,三等人講究住,二等人講究穿,一等人講究吃。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在“吃”上下了許多功夫。而當今社會,中國菜更是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粵菜、魯菜、淮陽菜、川菜、戶菜等,不同菜系,不同的人偏愛。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敝袊伺腼兊姆绞礁腔臃倍,蒸、煮、炒、煎、炸,紅燒、蓋澆等等,色澤鮮艷,令外國友人大開眼界。這些全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先們的聰明才智。
吃,也能吃出家鄉(xiāng)的味道。梁實秋所談的吃,大多是北方菜。從窩頭、菜包、薄餅、溜黃菜、餃子、燒餅油條等,仿佛眼前是一桌滿漢全席,什么菜都應有盡有。令人食欲大開,回味無窮。我尤其記得《核桃酪》這一段,“分盛在三四個小碗(蓮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但看那顏色,微呈紫色,棗香,核桃香撲鼻,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子咽到喉嚨里去。”那份大家分吃核桃酪的`溫馨,在喉嚨里黏糊糊、甜滋滋的味道,被他描繪得繪聲繪色,仿佛在眼前般,呈現(xiàn)出美妙的景象。
我想他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回憶就流露在字里行間,對祖國的愛也深深容于筆中,就像《大菜》中說寫的“不管我們這一輩子吃多少回大菜,頭發(fā)也不會變黃,眼珠兒也不會變綠!蔽覀冇肋h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吃的是什么菜,我們最懷念的總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月是故鄉(xiāng)明”,道理就深諳于此吧。
《談吃》這本書,不僅帶我游覽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了解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讓我明白了,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最懷念、最熟悉的感覺總是故鄉(xiāng),吃著家鄉(xiāng)的菜,眼淚也會落下來。
談吃初中讀后感 3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菜系之豐富、菜品之獨到、烹飪之精妙、食材之奇特,無不馳名天下,家喻戶曉。近日,讀得夏丐尊先生《談吃》一文,一讀,暗暗好氣,見其不屑于中華美食;二讀,卻增“同仇敵愾”之意,深覺待人處客之繁瑣,而最令我同感者,非人們不知何謂飲食文化莫屬。
飲食,講究滋味多樣,色香俱全,好的食物令人垂涎三尺。 民以食為天,如文中提及“柴米油鹽醬醋茶”。飲食為人人所及,而飲食講究,卻非人人之所及。古有“佛跳墻”一說,即打坐入定,潛心修禪的佛,也要跳墻而食之?梢婏嬍彻αχ,遠甚佛之定力,故修習廚藝之艱,遠甚打禪。而民間廚子與食客,只會胡亂炒幾道菜,油鹽不調,醬醋不和。更有甚者,入席便飲酒,大醉熏天。這正如文中婚喪事連擺的宴席,多,定而不精,令食客無食欲。
飲食,要求承傳文化,又別出心裁。古有許多文化典籍,詩詞歌賦,都可引為菜名。這樣的設計可使人于詩中食,食中詩,頗有詩意。而菜名,亦可引申為菜肴之意,或關聯(lián)于食材或烹飪方法。如一道“龍虎 斗”,實取蛇貍而為之,工藝繁復,匠心別具。而此菜興于民國年間,故常引申為中日之戰(zhàn)。而粗魯食客,陋店小二,只知“切二斤牛肉,沽四兩酒來!彪m頗有豪杰之意,但人人皆可為之。
飲食,更需傾心而為,且心神需正。在民間,不免天災人禍,使人食欲與廚藝大減。而好廚子需定心凝氣,仿佛“馮虛御風,遺世獨立”,鍋鏟揮動間,便有浪濤萬里,巍巍山巔之意。即使心灰意懶,下廚時也需全力而為,甚至可通過烹飪消除苦難之意,調和酸甜苦辣之味。食客,也需寄意于食,心無旁騖。切忌為食而食,如文中述到來來往往請人吃飯,絕無一絲食神之“百毒俱嘗,奇峰絕頂上論吃”的`逍遙之意,徒增人世間不善酬酢,風塵苦惱之情 。
飲食是中華大地上璀璨的文化,其要求之苛刻,譜寫之神圣,絕非粗魯之人可為。而如夏先生所述,不知何時,百姓們才能于繁雜應酬、強顏歡笑、大醉不省人事中掙脫出來,變得逍遙快活,縱品天地美食,放浪形骸之外?
談吃初中讀后感 4
“牙尖咬破溫潤的鵪鶉蛋之后5秒鐘,我就已經(jīng)拜倒在佛跳墻的石榴裙下了。煞是奇怪:只是白煮蛋而已,到了佛跳墻這,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我根本無從琢磨這三十多味料是如何調和的。最奢侈最高檔的材料不難入手,相生相克的火候不難掌握,但是,拿這三十幾種味道雜耍,調和出“此曲只應天上有”的綜合美味來,要沒有美食一級方程式,是無法理解無從想象的。小小的鵪鶉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一直到蛋黃最后融化,一層一層美味的細膩變化,既層次清晰又過渡自然,既有不同的突出點又有貫穿始終的主旋律。就好比百老匯的音樂劇,每一幕都各有特色,主題又能持續(xù)升華”?赐曛,我迷糊了一會,說實話,打死我都不能相信我等平常人不甚發(fā)達的味蕾能在短短的一剎那間體會如此復雜的三十幾種味道,除非是天上專司美食的神仙。
所以,更覺得《梁實秋談吃》的可愛,這里的美味都是我們可以想象,可以期盼的。雖然帶著余香入睡,沒有夢到滿漢全席,也就不足為奇了。
《饞》是《梁實秋談吃》的第一篇,對“饞”有如下描繪,“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象是有饞蟲虱抓作癢,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雖然有點夸張,但是人的確會深深地想念某種食物,尤其在一定情景下。感冒時,我想念老媽熱騰騰的米線湯,放很多香菇,很多姜,熱熱喝完,睡上一覺,不需要在吃藥了。春天,我想念家鄉(xiāng)的春卷,鮮香脆嫩的筍絲焙烤過,配上肉絲,豆腐干和香菇絲。就算最簡單的白米粥,空心菜,有時也變的美味異常。美食其實是超越食物本身的。
解饞之后呢?“滋味雖好,總不及癡想時想象的好吃”,想象力總是比味蕾豐富和發(fā)達,虛無飄渺的想念總比真實的滋味更令人神往。
高三畢業(yè)時到福州馬尾親戚家里嘗到的海礪煎,曾是我最想念的美味之一。最新鮮的海礪和上雞蛋和芡粉,只需加點鹽和蔥花,入鍋煎的兩面微黃,鮮,香,帶著一點點大海特有的腥,好吃的不得了,由于在腦子里溫習了很多遍,到現(xiàn)在都記憶深刻。后來,在廈門小吃店里買到的海礪煎,已是名不符實了。海礪只點綴其中,很努力的.能找到一些,該改名為芡粉煎了。今年再去廈門時,放下了心中的期盼,光顧同樣的地方,發(fā)現(xiàn)這里海礪煎還不錯,能找到的海礪還是挺好吃的。
生平最好吃的面條是在西安。從華清池出來時,饑腸轆轆,在路邊隨便找了家大排擋,要了碗手搟面,面條筋到,有韌性,有彈性,不失順滑,恰到好處,和上香噴噴的辣椒油,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這碗面條是不喜面食的我吃得最干凈的一次。很清楚地知道,再也不會有這么好吃的面條了,不過,一樣有值得記憶的其他美食。
于是,打開心扉,就能享受更多!按蟮趾贸缘臇|西都有個季節(jié),逢時按節(jié)地享受一番”,多好的事。
九月了,這個季節(jié)是吃栗子的時候,大街小巷都飄著糖炒栗子的香味。栗子有兩種,錐栗比板栗好吃多了。比較好的錐栗,殼薄,栗子肉呈微褐色,軟軟的,糯而不面,甜而不膩,輕輕一捏,香味撲面而來,聞聞就覺的生活的美好。栗子有很多中吃法,小時候,栗子煮熟后,在鐵鍋上烘到殼微焦時恰到好處,要比炒栗子好吃。這種做法很講究火候,過了,容易焦,不到,則面面的,內層的膜也無法剝離,既討厭也浪費。這樣出來的栗子沒炒栗子香但比它甜。現(xiàn)在沒人這么吃了,商家嫌費事吧。除了這兩種吃法,栗子和排骨一起紅燒,清燉,都不錯,關鍵是材料要好。板栗就沒什么好吃了,粗大粗大的,沙沙面面的,不甜也不香,早被我拋棄了。還有一種小栗子,我們叫毛栗子,只有回家的時候偶爾能看到,毛栗子一般是野生的,由于野生,聚集了自然的精華,所以,個頭雖小,但是比大栗子甜的更清徹些,我很喜歡,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了。
九月,螃蟹來了,石榴也來了......然后,總有不同的期盼,“一年四季的饞,周而復始的吃”。
“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xiàn)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多了”,200%的贊同。
談吃初中讀后感 5
讀完汪曾祺的這本專門談吃的散文集,腦海里會不由想起周作人的那本《知堂談吃》。周作人也是著名的人文美食家,但細細琢磨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周作人談吃的散文多的是一絲書卷氣,而少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
而汪曾祺正相反。
汪老是一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一手關于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一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一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并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闭f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
有了這樣的生活了解,之前對汪老行文中為何處處彌漫出一股獨特的.人間煙火味的疑惑,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無論行文還是生活上,都講究一個雅字。愛中國古典趣味的汪老自然也不例外!锻粼髡劤浴芬粫郧逍沦|樸的文字,仿佛好友閑聊般,以從容不迫的文字緩緩把民間小巷里各種特色小吃道來,寫得妙趣橫生,真的是做到了把平凡之物寫進了大雅之堂。
比如《豆腐》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边@段文字簡練通俗,可謂描寫入微,不僅把豆腐的做法做了個細致的介紹,而且色香味都浸潤彌漫于文字之間,讀來讓人艷羨喜愛不已,心底不由會慢慢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老頭。
書中趣味的文字也處處可見,比如《端午的鴨蛋》中的這段文字:“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以回憶的視角抒寫,這樣的文字讀來便有了時光倏忽遠逝的滄桑味道。
“各地的咸菜各有特點,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薄断滩伺c文學》一文更是充分體現(xiàn)了汪老對于中國咸菜的廣博見聞。
整本書,讀完嘴饞之余,會發(fā)現(xiàn),這樣質樸美麗的文字其實何止是在談吃,未嘗不是汪老崇尚恬淡自然的美學風格的充分流露。
談吃初中讀后感 6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吹揭患倚〉,布置陳設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熱熱的面皮,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談吃初中讀后感 7
讀了好幾本關于寫美食方面的書,覺得寫得好的有梁實秋、汪曾祺、鄧云鄉(xiāng)、唐魯孫,看完讓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躍然紙上。不過卻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單從食品檔次上說,唐魯孫當列第一,畢竟是貴族出身,吃的好東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頭,食品的歷史流傳變化、做法等等說得頭頭是道。梁實秋位居中檔,他的'文章文人氣質多,精煉而又幽默,讓人回味的時候不禁莞爾,自成一家風格。
汪曾祺和鄧云鄉(xiāng)鄉(xiāng)土氣息較厚,這和他們的經(jīng)歷有關,汪曾祺少年在家鄉(xiāng)高郵,青年求學云南,一個窮學生自然沒有多少機會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鄉(xiāng)菜,尤其是第一次吃過的食物,多年后仍戀戀難忘,顯得富于生活趣味;鄧云鄉(xiāng)成長與北京,與街頭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緣,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樣的食物,在別的人眼里感覺一般,在他那里卻是無上美味。
上面四個人在北京待得時間都不少,他們的文章中關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來,讓人仿佛看到當年的風物,感慨歷史滄桑變化,有京派傳統(tǒng)。還有一個寫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過我讀過之后,對他寫的食物并沒有太多感覺,反而覺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韻味,好比一杯綠茶,淡淡澀澀。他的文章重點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氣質最濃……
談吃初中讀后感 8
在朋友們的認知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對于這個評價深表同意,但也不僅僅滿足如此。因為我有更加遠大的目標,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于是我買了這本《談吃》。
看這本書的壓力太大,因為哪怕剛剛吃飽,也能在梁實秋的描述下進行無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饞蟲,讓你痛苦萬分而又得不到解脫。梁實秋先生在描述“饞”的時候,每一句都說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
梁實秋先生在看待顧客和服務人員的關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當?shù)娘L度。在放生與捕撈的關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問題上:人生貴適意,在環(huán)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的。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么太多禮法的約束,細嚼慢咽,或風卷殘云,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關于人性中的野蠻、婚姻關系,梁實秋先生都有見解,值得一看。
梁實秋先生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要喝湯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為什么湖北那么喜歡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飯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戰(zhàn)時期,把蝦仁鍋巴湯叫做“轟炸東京”等等。講述了北平的諸多餐館,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樓、東來順等等有沒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來,也不是當初的味道吧。
用16個字形容這本書就是:閑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處處鄉(xiāng)愁。不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態(tài)度。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談吃初中讀后感 9
真是孤陋寡聞,剛剛知道梁實秋是北京人!太興奮了。魯迅是浙江人,木心是浙江人,豐子愷是浙江人,林語堂是福建人,張愛玲是上海人,傅雷是上海人。我中意的文人學者都是南方人,因此作為響響當當皇城根兒長起來的孩子對此頗為不忿兒,好容易有個北方的,定睛一看:賈平凹......沒錯,我承認,我不喜西北作家的作品。滿眼都是高粱地,沙漠荒丘,光禿禿的山上一棵樹都沒有,絕對的沙塵暴發(fā)源地,總是有缺水的感覺。別跟我說什么豪邁,蒼涼,大漠孤煙直......我不買賬,這些能讓我聯(lián)想到的只有三個月不洗澡。老舍雖然是北京的`,作品也是滿堂叫好,可惜總透著一股濃濃的京油子勁道兒,頗為沾地氣,但是不洋氣,沒準這也是為啥諾獎沒有給他的原因,太本土化,不大氣,不洋氣。
梁實秋,我喜歡。他的小品文章細膩,見微知著。寫一道菜,從菜市場買菜開始寫起,不怕麻煩地寫烹飪的過程,事無巨細,其中還摻雜許多文言,用典,詩詞,外文。一塊豆腐,一根香菜,一盤炒大白菜,他竟然寫出幾千字來。從做菜中偶爾還漏出幾條很深刻的人生感悟,懷念一下舊友,慨嘆一下歲月,嘲笑一下政局,炫耀一下廚藝。君子遠庖廚,梁先生卻不吝挽著袖子,在廚房里揮汗如雨,并以此為榮。做好了,全家歡喜,做砸了,他勇于承擔責任,甚至有時會覺得對不起食材。真正的大家,都是真性情,菜譜一樣的書被他整得詼諧有趣,同時又菜香撲鼻。讓人垂涎的不僅是菜,還有他的文字。萬一書賣不出去,還有一個絕技,至少保證衣食無憂。不會像錢鐘書似的,除了做學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過錢先生是樂在其中).梁先生遍嘗美食,不管是山珍海味,還是街井小吃,或是外國洋餐,他都吃出學問,吃出門道兒,是個懂行的。書中所提的北京名樓如今已面目全非,梁先生寫書的時候就感慨菜是一樣的菜,味道照他小時候差出幾條街去,那么我們現(xiàn)在再去豈不是差出幾個國了!看書的時候,我總嘆息自己該早生個幾代,以滿足口腹之欲。我是真小人,從來無大志。可是,有大志又能如何呢?做得到梁先生這樣下得廚房,進得書房嗎?
雅舍,不僅“舍”雅,菜“雅”,人更是純純的”北京雅爺們兒“!
談吃初中讀后感 10
家中滿滿當當?shù)臅苌喜恢裁磿r候有了一本封面畫滿美味佳肴的書,其名曰《談吃》。吃?莫非這是一本專門給我這個吃貨準備的美食指南?這個暑假,我便看完了這本“美食書”。
翻開目錄,“燒鴨”“醬菜”“佛跳墻”“八寶飯”等篇名躍入眼簾。哈哈,我猜對了,還真是一本美食書呢!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核桃酪》這篇文章,這是一道一上桌大家就拍案叫絕的美食。它是用搗碎的核桃,刮出的棗泥和濃米漿在小薄里煮成。核桃酪一做好,“那顏色,微呈紫色,棗香,核桃香撲鼻而來,喝到嘴里黏糊糊,甜滋滋的'”這段,看得我那叫一個口齒生津,垂涎欲滴呀!篇末,作者寫道“真舍不得咽到喉嚨里”中,這一“舍不得”既寫出他對核桃酪的喜愛,更寫出他對母親的懷念,因為這核桃酪是一大家子聚餐必不可少的美味,母親生前總是早早選材,細心烹調。
又翻到我最也非常愛吃的《燒羊肉》,作者的描寫十分細膩,他寫道:“大塊五花羊肉入鍋煮熟,撈出來,俟燒干,入鍋油炸,炸到外表焦黃,再入大鍋加料加醬油燜煮,煮到呈焦黑色,取出切條。這樣的羊肉外焦里嫩,走油不膩!狈路鸶糁鴷径悸劦侥强|縷香味呀!后來,作者離開北京去湖南,想吃燒羊肉,雖說好友按照上面方法一絲不茍的做了出來,但口味只有七八分相似,書中結尾一句“慰情聊勝于無”,道出了作者身處異地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再讀到《獅子頭》,說是好友王化成制作獅子頭的過程無一不細致入微。首先取材要精,細嫩豬肉一大塊,七分瘦三分肥;其次步驟很重要,要調好芡粉抹在兩個手上,然后捏搓成丸子,下油鍋慢火炸,以丸子表面緊繃且微黃為度;最后放入籠屜大火蒸一下才算做好了。這吃起來也頗為講究呢,不能用筷子夾,要用羹匙舀,因為它鮮嫩有如豆腐!讀著讀著,作者以“化成客死異鄉(xiāng),墓木早拱矣,思之憮然”結尾,剎那間,讓人感到作者對故去友人深深的懷念。
這本書還有很多令人回味無窮又心生感觸的篇章。有又酸又辣的豆汁兒;有吃也不厭的燒餅油條;有入口即酥的炸丸子......每一篇散文,即是在介紹美食,更是娓娓道來一段由美食發(fā)出的情感,篇篇充滿閑情逸趣,讓人每每讀起便嘴角上揚,心生愉悅。有人說,讀了《談吃》,讀出來“故鄉(xiāng)的味道,是真味”一點也不為過。怎么說也不及大家去一睹為快!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滋潤一方風物。所以才有了“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呀!
談吃初中讀后感 11
央視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國》,每集看完都覺得感動莫名,意猶未盡時就到書房翻出梁實秋先生的《談吃》,溫故知新的同時不斷的借由先生美妙的文字來尋找慰藉。
我很喜歡梁實秋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平和溫文,優(yōu)雅風趣。梁先生一生筆耕不輟,著述豐富,共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文字創(chuàng)作,用生命壘起的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豐碑,他譯成一百多萬字的莎士比亞全部劇作和三卷詩歌。著成一百萬字的《英國文學史》,選譯了一百二十萬字的《英國文學選》。譯出一百二十四冊《世界名人傳》。編成三十多種英漢字典和數(shù)十種英語教材。其中散文集《雅舍小品》、《談吃》等尤其今人稱道。梁先生的散文篇篇各呈異彩,令人愛不釋手。在《談吃》中,梁先生不單寫他嘗遍的各種珍饈美味,還能在街頭小吃上大做文章,于平凡中寫生活樂趣。他寫的"鍋巴"、"豆汁"都是平民食品,甚至一塊普通的蔥油餅,先生亦能品出滋味,令我羨慕不已。文章表達不同,篇幅不同。梁先生的文章恰如一盤盤菜肴;有記大餐者,洋洋千字,蔚為大觀;有百十字小品,如醬瓜小菜,滋味悠長,如此等等,有好口福,好胃口,文章怎能不精彩?"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條舌,舌上有無數(shù)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fā)展成為近于藝術的趣味。"如此高見,真讓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讀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齒頰生香?
先生的文章中總是蘊含著剪不斷的鄉(xiāng)愁,"火腿、雞蛋、牛油面包作為標準的早點,當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這種異俗。我心里懷念的仍是燒餅油條。和我同嗜的人相當少,海外羈旅,對于家鄉(xiāng)土物率多念念不忘。"
"烤羊肉"、"豆汁"、"爆肚"寫的是吃的,可文中縈繞始終的是濃濃的解不開的鄉(xiāng)愁。他在書中寫道:"友人是山東人,喜食煎餅卷大蔥,然夫人是江浙人,家里生蔥生蒜是決對不會上桌的.,到先生家里做客只求大蔥一盤,家常餅數(shù)張,卷而食之暢快淋漓,言唯此餐最合心意。"
我的父親是陜西人,在河南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仍一口鄉(xiāng)音不改。又極喜吃面食。哨子面、漿水面、褲帶面、涼皮、饸饹、懶麻食。提起每一種都有濃濃的鄉(xiāng)情在里面,每每展示手藝,做各種面條時會告訴我:"你奶奶為我做過這個,很好吃".只要回鄉(xiāng),必定整日吃這些家常味道,老友鄉(xiāng)黨邀請宴席之類決計是不會去的,每每要求下碗面吃就好。小時候不懂事,問父親"為什么燴面也是面,你卻不喜歡吃?".父親回答"小時候沒吃過,思念記憶里的味道也是思鄉(xiāng)".是啊,人們思鄉(xiāng),往往也思念記憶里熟悉的味道,以此來深化對家鄉(xiāng)的記憶,通過重復相同或相似的味道,慰藉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味至濃時即家鄉(xiāng),此世間,唯美食與鄉(xiāng)愁,值得被原諒十萬次。在這些平實的語言后面,飽含著梁實秋先生對生活的點滴感悟;于尋常中洞察人生百態(tài);于艱難中閃爍諧趣幽默;讓我循著先生的心跡;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樂品人生。
談吃初中讀后感 12
如果有一天,你不需要工作你會去做什么去放松自己呢?也許會去公園散步,但是,對于我,我會選擇去吃些東西,跟著梁實秋先生去品嘗“精神食糧”!喿x《談吃》。
如果此時你無法去餐館,那么請到書里來看看吧,這里有全國各地的美食,南方的西施舌,佛跳墻,北方的烤羊肉,烤鴨,還有國外的咖喱雞等等。可是梁先生偏偏是個作家,總能把味道描寫得色香味俱全,讓你不禁想象它的味道,就像文中的燒餅“正陽樓的燒餅是一絕,薄薄的兩層皮,一面粘芝麻,打開來會冒一股滾燙的熱氣,中間可以塞進一箸子烤肉,咬上去,軟!比绱俗屑毜募毠(jié)描寫,難道你沒有立刻想到燒餅酥軟的'樣子嗎?可氣的是梁先生不僅極會寫還極會吃,還吃出了名堂。
梁先生寫一樣食物,不止寫食物還寫與其相關的所有事。寫蓮子,也寫古人詩中的蓮子是“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寫蓮子,還寫兒時的蓮子羹;寫蓮子,有寫去飯店吃蓮子的奇遇。在他筆下,蓮子不只是一種生長在蓮蓬上的食物,是童年的回憶,是生活中的情趣,是生活中的美好。
也許,寫食物本身也不算什么,但梁實秋先生對“吃”極有研究。他將“饞”寫得十分清晰,什么是“饞”?古今內外人們對十五的“饞”,為什么會“饞”和作者對“饞”的看法。作者認為“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xiàn)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看得出作者是多么的熱愛生活。
梁先生語言中有近代文學典型的古韻,又有生活化樸實的語言,但絲毫不失文學的典雅,極有韻味,你可以在字里行間收獲不少,你可以學習描寫細節(jié)的方式,又能學習文章的構思方式。有時你會感覺文字背后是個文質彬彬的文人,有時你又會覺得他就是你身邊的一個朋友,為你講故事。
陳曉卿曾評價:“美食在作家的筆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種文化底蘊的代表!
也許我們現(xiàn)在無法達到梁先生的寫作水平,但是他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美的能力是我們都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像梁先生一樣品嘗美食,在唇齒留香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與快樂。我們也許過不上奢華的生活,但卻能從簡單的生活中收獲每個人獨特的“小確幸”。談吃,談的不只是食物,談的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啊。
談吃初中讀后感 13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誘惑,歷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擺下,更是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梁實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種“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負”的那一類人。我喜歡美食,喜歡親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過程。讀了梁實秋先生的《談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個和我有著相同觀念的朋友。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君子不一定要遠庖廚。這個觀點和我是相同的。因為烹飪不只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一種過程。從小我就非常羨慕那些餐廳里的大廚,羨慕他們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為熱愛和一份傳承,如同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書中不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樓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記憶中家鄉(xiāng)里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經(jīng)過細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臨摹記憶。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對鄉(xiāng)味的懷念。
讀著“芙蓉雞片”,我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后開始挽起袖子也想試試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雞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油光,酣暢淋漓。
讀著“核桃酪”,你我就會被作者那一副翹首以盼的樣子和心中的期盼之意所吸引,讀到母親在張羅著做核桃酪時,你我就會被母親眼花繚亂的動作所吸引。然后拿起勺子也想試試才出了鍋的,熱騰騰的`核桃酪,是不是也會吃得興高采烈呢?
《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寫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北京的尋常巷陌,前塵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和茶酒的清冽中猶有風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詩酒,文字飄逸灑脫豈不是詩性使然?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塵世煙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
談吃初中讀后感 14
近幾年來,干飯人一詞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對食物的精致追求體現(xiàn)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吃播也成為短視頻播放的熱點。我也頗對美食感興趣,最近剛好讀了一本叫做《談吃》的書,看完這本書,我對美食的認知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梁秋實言:人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這是不是就是在家吃著粗茶淡飯,而又津津有味看吃播的你呢?梁秋實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這本書的第一章就寫了故鄉(xiāng)北京的美食,主食點心面面俱到,讀時就讓我垂涎三尺。在介紹每一種美食中,作者會將這道美食的來歷,及歷史淵源做簡略概括,比如第一章里,作者開篇寫的是烤羊肉,從以前的北京烤羊肉開始說起,多用北平二字,作者細膩地將烤羊肉的過程寫出,書外的我,似乎都聞到了香味。眾多老北京小吃和美食,真是讓我無比向往北京,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嘗試。
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第二三章作者筆下的美食來自四方各地,這也足以看出梁秋實游歷過很多地方,不能說吃遍,也可以說是吃過大半個中國的美食了。這些美食被作者寫的垂涎欲滴,春夏秋冬及24節(jié)氣美食均有涉及。在這比往年更加炎熱的夏季,當我讀到酸梅湯這篇時,跟隨作者的語言,仿佛也如喝了酸梅湯一樣涼爽起來,作者是這么描述酸梅湯的:因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來涼沁脾胃。它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戰(zhàn)勝利還鄉(xiāng),我?guī)Ш⒆觽兊叫胚h齋,我準許他們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們連盡七碗方始罷休。我每次去喝,不是為解渴,是為解饞。我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人動腦筋把信遠齋的酸梅湯制為罐頭行銷各地,而一任可口可樂到處猖狂。語言清新自然又夾雜著幽默詼諧的語氣,誰能看了不舒暢呢?正好我看書的這幾天恰逢下雨,伴著雨聲,嗅到窗外大自然的味道,看這本書,實在讓我感到舒適和愜意啊。
這本書名為《談吃》,表面是在談吃,其實是在通過吃來懷念人和事物,品味百味人生。飲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食物中的人間真情,作者用吃含蓄的詮釋出深刻的內涵。當然,我認為這本書也可以給我們制作美食提供詳細的指導,或者以后去旅游也能帶本美食書,一一打卡。作為一名吃貨,《談吃》是我讀的眾多書里的一本特色,現(xiàn)在想來還是令我著迷。
正如作者語:生命有限,吃一頓就少一頓,每一餐都不能辜負。我也十分贊同。
談吃初中讀后感 15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飴。
《談吃》一書中收錄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過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風自然親切,仿佛都是信手拈來,毫無矯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點像是雜文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他寫的大多數(shù)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窩頭、火腿、咖喱雞、醋溜魚、魚丸,也寫飲酒、喝茶、康乃馨牛奶,親切的就像是老一輩在對你嘮嗑?粗夸浘拖窨粗环莘葚S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動。
讀著“芙蓉雞片”你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信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后開始挽起袖角也想試試放了掐菜、黃瓜絲、蘿卜纓、芹菜末四色面碼的絕味雜醬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紅光,酣暢淋漓?
梁實秋先生說:“雖然飲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調而能達到藝術境界,則必須有充裕的經(jīng)濟狀況。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談不到什么食譜。只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適的狀態(tài)之下,烹飪術才能有特殊發(fā)展!币虼酥熠A椿與梁先生不同之處在于,《肥肉》一書中更多的講述一代人,在那個滿是饑餓的時代里,吃都實屬不易,更不要說是肉。而透過一塊現(xiàn)代人大多舍棄的油膩的食物,穿越歷史,當或悲或喜的記憶紛至沓來,該是何等矛盾的情感?聽如今文壇上的才子們講起那段與饑餓的共同記憶,不禁會有所觸動。兩本書雖然同是講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歷史版的沉痛,《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
遠去的吆喝、飄香的美味、揮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經(jīng)幻化成風,悄然入夢。書中寫道:“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精湛的絕活凸顯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軼事。老一輩人對于生活真實的態(tài)度,仿佛瞥見一位白胡子老爺爺立于身側,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與理想不可拋!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點、風俗,雖然已經(jīng)隨時代的變遷黯然不見了,但是再走過那些舊時的尋常巷陌,熟悉的記憶又會在怵然間奔涌而來,將你淹沒。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對于喜歡的吃的更是寫道:“每個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庇謱τ诓幌驳娜毡旧~片又嫌它軟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卻對西湖樓外樓的“魚生”贊不絕口。這樣一個真性情的老先生讓我們懷戀,懷戀他對喜愛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時欣喜,有時愛嘮叨,有時情到深處又感傷的文字傾倒。
個中緣由,我覺得用張愛玲的話,再合適不過。()她說:“做成的蛋糕遠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華全在烘焙時期的焦香。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北京的前塵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猶有風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詩酒,文字飄逸灑脫莫不是詩性使然?
張愛玲懷戀的爐膛里冒起的青煙;朱贏椿所記錄的是饑餓時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實寫的不過是對于故土的深深眷戀。而《雅舍》文字的動人之處,正是對似水年華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談吃初中讀后感 16
梁先生筆下的老北京食味。
在北京長大卻又從未聽說的老館子,父母親大抵沒嘗過,或者經(jīng)不起時間長河的周折,未同我講起。小學前記憶停留在百貨大樓二層西飲區(qū),一杯雪碧配一個面包就是我兒時特別喜歡的味道。面包像極了椰蓉卻又不是,每次都是奶奶排隊去買的,那時候我還小,長大了問她,她只記得我吃的酣暢,從未記得餐牌上的面包的名字,如此她也從來沒有買錯過。
梁先生后來到山東、福建、臺灣、美國再追憶起的是味蕾也是回憶。有時候離開一處地方,硬要吃到同一種實物,一味要求是同一種味道也是牽強。這本書并不長,最近在看《暗黑》,很想打開時間任意門,很想穿越回同治年間,領略方略里的那一方北京,看看民國的北平,去致美齋坐一坐,周末去信遠齋喝一杯酸梅湯,坐在門前的.石崖子上,時節(jié)一到,再去老北京正陽門的養(yǎng)蟹池,午后再去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再好吃的美食掌門人不在了,后輩無法堅守,指定會沒落,對于有些招牌,對于那個時代,留下文章,剩追憶,往事已成追憶。
時間果然不論平行還是不可成為周期般逆轉,大抵世人可經(jīng)歷的都是這一秒以后…
【談吃初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談吃08-05
汪曾祺《談吃》09-24
汪曾祺談吃的散文08-23
汪曾祺談吃 栗子11-05
梁實秋《談吃》簡介10-14
梁實秋談吃:薄餅08-08
梁實秋談吃-栗子08-03
梁實秋談吃的散文08-06
汪曾祺談吃散文06-26
梁實秋談吃文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