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经典一区,日韩a免费,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观看,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国产免费一级视频,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歡迎來到瑞文網(wǎng)!

九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3)

勵志故事 時間:2018-05-04 我要投稿
【www.buyample.com - 勵志故事】

  為了熟悉地形路況,她請家人幫助,把圖上的地名、車站、胡同小區(qū)等一一抄寫成盲文,一一記熟。有一位用戶不希望盲人調(diào)律,她到用戶家后,憑著眼睛僅存的一點光感,跟用戶走到鋼琴前,連調(diào)帶修干了兩個小時,客戶試彈后很滿意,并說他的兩臺琴以后都請陳燕調(diào)。這時陳燕告訴他自己是個盲人,對方不好意思了。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燕給自己立了一個規(guī)矩:與客戶見面時決不告訴自己是盲人,調(diào)琴結(jié)束后,一定要告訴用戶自己是盲人。她說:”給用戶調(diào)完音后,我除了教給用戶一些保養(yǎng)知識外,還要給用戶彈一首優(yōu)美的曲子,這時才告訴他,我是一名盲人鋼琴調(diào)律師,用戶感到非常驚訝。你是盲人,你怎么來的?你調(diào)琴的時候,眼睛一直跟著手動呀!每當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真正在調(diào)琴這個圈子里闖出名氣,陳燕靠的是技術(shù)。她將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于心,并能及時發(fā)現(xiàn)影響音準的零件,調(diào)出正確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給上萬個家庭的鋼琴做過調(diào)音,足跡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為了幫助更多的鋼琴用戶,陳燕開通了全國第一條鋼琴公益熱線,每天晚上7點到10點,她都會守候在電話機旁。在鋼琴調(diào)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讓全國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從事鋼琴調(diào)律工作。

  陳燕不僅擁有嫻熟的調(diào)琴專業(yè)技術(shù),她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盲人第一的奇跡: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diào)律師,中國盲人中第一個寫自傳的,第一個會騎獨輪車、游泳、騎自行車、開卡丁車、滑旱冰、練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陳燕說,不管路有多漫長、有多艱辛,她都會”笑對人生“。她是該笑,因為她為自己”調(diào)“出了一派光明。

  三、無手著名攝影家鄭龍華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后在國內(nèi)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并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鄉(xiāng)浙江省臨安市啟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jīng)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后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qū),行程達6。3719萬公里,采訪了各行業(yè)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采訪手記19。86萬字。2007年5月,鄭龍華被評為杭州市勞動模范。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擇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guān)注他們肢體的殘缺。盡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沖擊力,但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希望和鼓舞。”為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成功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chuàng)立了“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于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chuàng)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于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著輪椅宣傳環(huán)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zhèn)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應(yīng)該用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非常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著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為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勇敢地面對生活。”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后,鄭龍華對于生活的磨礪便不再陌生。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大學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頓中,同學寄給他臺舊相機,22歲的他開始用雙腕操作這臺“精密儀器”,走街串巷為村民拍照,兩年后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內(nèi)向、封閉自己,因為我清楚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鄭龍華說,“當別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老鄭,拍的不錯啊’,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shù)上也能創(chuàng)造出好作品。”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難多于順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致命的打擊是“失去信心”。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lián)工作,這段經(jīng)歷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么,但對于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yè)等,但“仍滯后于社會發(fā)展”。此次殘奧會對志愿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為傳播:幫助殘疾人時,要先征得對方的允許。“他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四、高志鵬——暗黑中捕捉閃亮音符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xiàn)為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shù)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創(chuàng)作數(shù)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跡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qū)興縣,6歲時因手術(shù)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著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fā)現(xiàn),讓爸爸把他領(lǐng)回了家。爸爸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臺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zhí)著。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他跟著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diào)、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為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著一伙明眼人,開始在陜西、內(nèi)蒙古一帶的農(nóng)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為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啟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lián)領(lǐng)導的幫助下,他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