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和平縣教育局 謝國平
一、變換視角提問法
記得看過一篇幽默故事,名為《視角》,情節(jié)是:某單位新調入一個年青秘書,領導交待他寫一份總結。青年人寫了改、改了又改,反反復復許多次,總是不能使領導滿意。青年人向老秘書請教,老秘書看罷總結,幫他改了幾個詞,總結便過了領導關。原句是:由于遭受洪澇災害,我單位今年損失700萬元。改句是:雖然遭受洪澇災害,我單位今年仍然創(chuàng)收600萬元。(注:該單位上一年創(chuàng)收1300萬元)。由此可見,觀察同一個問題,由于視角不同,結論和內(nèi)心感受迥然有別。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不對”、“是不是”一類的簡單提問,局限于書面詞語、單一材料、浮面含義一類的徑直提問,都無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啟和發(fā)展,無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應當盡量避免。我在教學中,不搞人云亦云毫無個性的老生常談,而是采用別出心裁的提法,從別人容易忽視的角度巧妙切入,提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從而達到不但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而且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例如:在葉圣陶先生的小說《多收了三五斗》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標題的雋永意義,我這樣問學生:“描寫舊社會農(nóng)民的悲慘遭遇,為什么不寫因天災人禍而少收了三五斗?”然后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使學生加深了對舊社會農(nóng)民生活悲劇性的理解。
又如在教《愚公移山》時,我吸取錢夢龍老師的經(jīng)驗,在教“孀妻”一詞的含義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先閱讀課文,卻找不到有關爸爸的詞句,后來經(jīng)過思考,才意識到這個孩子沒有父親,母親是個寡婦。
二、拓展視野提問法
變換視角提問,主要是發(fā)揮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角度雖然較新,但仍然是單一的,多是對學生求同思維能力的訓練。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創(chuàng)新,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求同能力,小的如歸納概括茅盾《白楊禮贊》,陶鑄《松樹的風格》,周敦頤《愛蓮說》,蔣大為唱的《牡丹之歌》等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作品的共同特征,這些可以要求中學生去嘗試;大的如歸納出萬有引力定律,歸納出貫穿于各個社會形態(tài)、社會各個領域、世界上形形色色事物之中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量變質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這些則是中學生無能為力的。要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還需要獨特的求異能力,小的如分析說明魯迅《孔乙己》與吳敬梓《范進中舉》的不同點,大的如分析說明我國沿海地區(qū)與內(nèi)陸地區(qū)不同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所以,語文教學還要重視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訓練。
例如:教完契訶夫《變色龍》一課后,我向學生提出:“赫留金被狗咬了,不僅得不到同情、安慰,反而遭到一頓臭罵。假如他碰上的不是勢利的奧楚蔑洛夫,而是狗的主人將軍哥哥本身,那么故事將如何發(fā)展呢?”我要求學生先認真思考大膽想象,然后與同學相互交流,使自己安排的故事情節(jié)在對照中完善,使自己設計的人物性格在碰撞中發(fā)展。
又比如教學《愛蓮說》之后,有的老師借助此文啟發(fā)學生開展多向思維,提出這樣的問題:祖國各地,一年四季,到處都有爭奇斗艷的鮮花。喜愛哪一種花,跟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家庭環(huán)境、文化修養(yǎng)、思想觀點都有密切的關系。在這迷人的百花園里,你最鐘情的是什么花呢?為什么?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后談談自己的看法。幾分鐘后,學生爭相抒發(fā)感情,發(fā)表觀點。有的說:我喜歡梅花,她潔白高雅,不畏嚴寒,芳香宜人。有詩為證: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有的說:我喜歡牽;,她認準目標,勇于攀登,天天向上。做人就要像她那樣,樹立理想,不斷進取。有的說:我喜歡野草開的花,裝點人間春色,不求聞達,不畏強暴,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同學們的思維像一江春水,滔滔東流,浪花四濺。
三、增強視力提問法
大家知道,近視、斜視、遠視等視力有問題的人,觀察事物,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輕者模糊不清,重者熟視無睹,極端者可能視鹿為馬。老鷹在成百上千米的高空能看清楚地面上的小雞,貓頭鷹甚至可以沖破濃重的夜色,獲得美味佳肴,它們都是視力優(yōu)異的典范。借鑒到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視力,指的是訓練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運用這種提問方法,要求老師深入鉆研教材,設計由易到難、由表面到內(nèi)核的問題鏈條,步步升級,層層推進,像工人師傅采掘礦產(chǎn)那樣,不斷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例如:有的老師上《變色龍》一課,精心設計了四個有必然聯(lián)系的問題: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3、他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是什么?4、他善變的社會根源是什么?通過這四個問題的提出和討論,使學生逐步明白,作者塑造這個形象,諷刺的鋒芒表面看來是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本質是揭露這種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最終根源,即沙皇專制的反動統(tǒng)治。這種剝筍式的提問方法,如同掘井一樣,挖掘得愈深,井水就愈清,學生在教學中得到的教育也就更加深刻難忘,獲得的精神享受也就更加愉悅貼心。
四、調整視閾提問法
視閾原指能產(chǎn)生視覺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強度。學生語文水平的參差不齊是一種永恒現(xiàn)象,因此因材施教也就是一條永久牌教學原則。具體到課堂提問來說,就是因人提問,因時提問。同樣一個問題,對知識寬廣、思維敏捷、學情高昂的優(yōu)秀生來說,就要降低視閾,弱化刺激強度,也就是說要適當施放疑云,故布迷陣,不能讓他不假思索就得出結論;對知識欠缺、思維遲緩、學情低落的下游生來說,就要提高視閾,強化刺激強度,也就是說要適當提供線索,指點迷津,不能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此外,對同一個問題,同一個人,就要遵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基本規(guī)律,把握好提問時機,爭取最佳的提問效果。
作者郵箱: xieguopingaaa@21cn.com
[語文課課堂提問的視覺方式(網(wǎng)友來稿)]相關文章:
4.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