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教學〈〈桃花源記〉〉時的一次動態(tài)生成體驗
浙江省金華市外國語學校 郵編:321015 E-mail:JWLJP@163.COM
[主要內(nèi)容]
本文主要通過教學《桃花源記》朗讀時學生關于“為”的讀音之爭的一次教學意外,體驗到了一次無預設生成問題。從這種生成體驗體會到了生成性教學給課堂氣氛帶來的活力,理解了新課程生成性問題的重要性,闡述了生成性問題的無預設性。
[關鍵詞] 為字讀音 生成問題
學生朗讀《桃花源記》,對于“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中“為”字讀“wéi”還是讀“wèi”起了爭議。
生甲:我認為應該讀“wèi”因為這里“為”翻譯成“給、替”!盀椤弊趾竺媸×恕爸保按逯腥恕。句子可以翻譯成:漁人一件件的給村中人詳細說出自己聽到的情況,村中人都感嘆驚訝。
正當大家要一致通過時,生乙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應該讀“wéi”。這里“為”字可以翻譯成“被”,“為”字后面也是省了“之”,而這個“之”代的是漁人,此人應該解釋成“村中人”。原因有二:第一、 “皆嘆惋”前面是逗號, “皆嘆惋”的主語是村人,如果“此人”不解釋成“村中人”,那么“皆嘆惋”前面應該用句號。第二、在古漢語字典中,“所”的注釋有一種“為……所……”表示被動。所以這句話可以翻譯成:村中人一一被漁人詳細說出的話都感到感嘆驚訝。
此時我沒有下結論,只是提出“此人”到底應該代什么?
生丙馬上提出:“此人”是指漁人,因為文章后面一句“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中的“此中人”是指村中人。如果“此人”是指村中人,那么后面的“此中人”就可以省掉“中”字了,為什么要不一樣呢?
這個理由生乙也同意了。我馬上追問:“但是,前面乙同學的問題還沒解決呀!
全班學生滿臉疑惑,不知所措。
我提示道:“大家拿出古漢語字典查查‘所’字的解釋!
經(jīng)過查證,生丁說:這里“所”字用第二款解釋更合理!八保哄e誤!未找到引用源。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這里“所”字后面 “聞” 是動詞,“所”可以解釋成“……的情況”。
我再追問:“‘皆嘆惋’前面的逗號有如何處理呢?”
學生再次疑惑。由于涉及到句子的語法知識,學生還沒學過。
于是,我總結道:“文言標點是后人點的可能會有錯。如果要想詳細了解,課后可以去查語法知識解決。這樣看來,這里的‘為’還是應該讀‘wèi’。”并且對今天的這種討論做了表揚。本來打算五分鐘解決的朗讀訓練,被意外延長了十幾分鐘。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首先是一種思考過程,而不是一種思考結果。新課標關于課程目標設定要求學生應該在五方面獲得發(fā)展,最高要求即是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去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語文學科本來就具有主觀性、人文性,所以,語文答案也不應該要求統(tǒng)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使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多維理解,進行雙向的對話,認同并賞識學生的理解和答案,同時學生也認同和賞識自己的老師,所以這樣就不僅要把眼光局限于學生目前的學業(yè)成績,更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教育,是以人為本的。
我個人認為生成性課堂具有不可預定性,其隨機性造就了許許多多的生成性問題,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方向、價值不同,有的生成性問題是可能產(chǎn)生負面教育效應的。為此,教師在課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適時地作出反應和調(diào)整。既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心靈的自由,又要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科知識;既要大膽猜測,放飛想象,又要尊重事實,講究科學;既要有教師的寬容和學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無序和有序的統(tǒng)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統(tǒng)一。同時,必須注意語文這一學科性質的基石作用,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堅決拒絕“生成”而“生成”,不顧實際和價值的做法;否則就會使一些生成性問題成為教學有害的“問題”,成為教學沉重的“包袱”,成為教學無形的“傷疤”。
在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必須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交際工具為基本目標;另一方面,千萬不能丟棄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審美情趣等人文因素逐漸積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課堂上雖然并不要求同步,不要求整齊劃一,但要求交互共鳴,觸類連通,講求各種觀點之間的互補。在學生的質疑和辨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讓課堂成為一個有序而充滿著各種觀點合流而碰撞的“意義交匯場”,讓課堂成為新觀點的產(chǎn)生過程,新見解的生長過程,成為一個既有共同語言與思想,又有不同的見解的個性與發(fā)現(xiàn)的“大觀園”。如果要使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那么,我們不能把它僅僅當作科學,還要使它與哲學和藝術相結合。
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中,其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有:學生在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對話和交流中,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知識和經(jīng)驗,交流著各自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提升著自己的認識、審美與精神。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教學耗時,適用范圍有限,要求學生具備問題意識、確定有效假設、選擇相關學習資源等,難以適應不同差異的學生同時學習。
[參考文獻]
1、繆愛明《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兩面觀》;
2、杭州東方中學 王巍《語文課堂教學生成性摭談》;
3、商務印書館1998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為字之爭(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0.為跑步運動員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