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說明
一、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
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都德以普法戰(zhàn)爭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多篇頌揚愛國主義的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一課》和本文。這兩篇小說的共同點就是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本文的悲劇色彩更濃。這種“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點:
第一,亡國之悲。無論是作為一位充滿英雄主義的軍人,還是作為一位普通的公民,誰都不愿意遭罹亡國之痛,因為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大的恥辱和不幸,也是一位公民,特別是一位軍人最大的恥辱和不幸。這篇小說從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墻壁、被機槍掃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寫起,以一位愛國老軍人面對入侵者頹然倒地死去為結束,表現(xiàn)了深深的、無可奈何的亡國之悲。中間又反復渲染了這種悲。比如,小說多次寫到儒夫上校外孫女“淚流滿面”、“揩干眼淚”、“忍住眼淚”等,表面上是為祖父的病發(fā)愁,實際上落下的還是亡國之淚。再比如,小說通過寫普魯士軍隊的日日逼近,也造成了一種國家日漸滅亡的悲涼。中學語文在線(www.ywzx8.com)
第二,命運之悲。儒夫上校和他的外孫女這兩個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他們的命運必然也是特殊的。在亡國在即的時候,這兩個具有強烈的軍人榮譽、祖國榮譽感的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第三,生活之悲。人物的生活之悲主要由兩個落差造成:一個是儒夫上校虛幻的節(jié)節(jié)勝利和實際上的節(jié)節(jié)失敗的落差,再一個是儒夫上校的越來越高興和他的外孫女越來越悲痛之間的落差。這兩個落差可以說是生活之悲。
三種“悲”的根源還在亡國上,因此,這是一曲獨特的愛國主義悲歌。
二、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
小說構思精巧,情節(jié)新奇。沿著這樣三條線,小說展開情節(jié)。第一條線:題目是“柏林之圍”,實際上是巴黎被攻占。第二條線: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減輕,直到最后去世。第三條線:上校外孫女為病重的祖父說謊到最后謊言破滅。這三條線中第二條線是主線。三條線扭結在一起,構成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深深地抓住了讀者。
而更打動讀者的是故事本身,儒夫上校的執(zhí)著,他外孫女的用心良苦,故事結局的悲慘,讀來都令人反復回味,唏噓再三。
三、兩個可憐可敬的人
儒夫上校和他的外孫女都是悲劇人物,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所面對的現(xiàn)實,都決定了他們的悲劇命運;但他們的悲劇,給人的卻是更多的感奮與鼓舞。從儒夫上校身上,我們感受更多的是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具備了這種精神,雖然肉體上可能會被暫時打倒,但浩氣永存;因此,小說結尾,表面上儒夫上校頹然倒地死了,但實際上“他”會永遠屹立在巴黎。從儒夫上校的外孫女身上,我們既體味到了像她祖父一樣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感受到了那種至真至純的親情。小說中的醫(yī)生說:“這女孩兒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也代表了讀者的心聲。確實,這個女孩承受了比她祖父更多的痛苦:她祖父受的痛是短痛,她受的是長痛。她明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最終都中學語文在線(www.ywzx8.com)
將化為泡影,但她還是義無返顧地去做,而且還能“那么從容、鎮(zhèn)靜……”她比她的祖父需要更多的大智大勇。因此,雖然她失敗了,但她那種人格的力量卻永遠令人尊敬。
關于“想一想 做一做”
一、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設題意圖:儒夫上校是典型的“這一個”,“小孫女”也有她獨特的光彩。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描寫人的藝術,讓學生通過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能夠更好地深入文本。
二、儒夫上校是被法國軍隊慘敗的消息擊倒的,這一事實包含了哪些意義?
設題意圖:這個情節(jié)是小說故事的高潮,令人回味無窮。設計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思考這個情節(jié),達到更好地學習、鑒賞文本的目的。
參考答案:這一事實包含的意義有:第一,儒夫上校的愛國情懷、他的法國軍人的榮譽感受到致命的打擊;第二,在這次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徹底失敗了;第三,只有摧毀一個人的意志,才能夠徹底摧毀他。
三、從課文中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段落讀給同學們聽,并說說你選它的理由。
設題意圖:課文中對人物心理、外貌、語言的描寫,都有十分生動出色的地方。練習題又不能把這些地方都一一涉及到,設計這道題,就是想通過學生活動把小說的精彩段落都能夠欣賞到。
四、課文的題目是“柏林之圍”,實際上寫的卻是巴黎被圍。請你模仿這篇小說的構思方法,嘗試虛構一個故事,并將故事的梗概講給同學們聽。
設題意圖:這篇小說的構思奇特、精巧,獨一無二。題目是柏林之圍,儒夫上校賴以支撐生命的精神支柱也是法軍的節(jié)節(jié)勝利和柏林被圍,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這種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一方面,這種反差渲染了儒夫上校的悲劇,另一方面,從閱讀的角度看,這種反差又造成了很大的懸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構思方法,既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模仿、創(chuàng)造的一種。
教學建議
一、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對于學生,故事情節(jié)在他們的閱讀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事情節(jié)是他們走進文本、品味文本、走出文本的憑借,也是他們熟悉小說的人物、環(huán)境的橋梁。學習這篇小說,首先就要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jié)。通過課前預習粗略了解故事、課上朗讀熟悉故事、分角色復述故事情節(jié)品味故事等教學策略,讓學生真正走進故事,這是學習這篇小說的基礎。同時需要給學生補充一些背景資料。
二、小說中的儒夫上校和他的孫女是兩個主要人物,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他們的性格特點。構成儒夫上校性格特征的核心是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因為有了這種熱愛,才有了小說中他克服中風的折磨,堅持等待法國的徹底勝利等一系列故事的發(fā)生。這種愛國精神是“千瘡百孔,’的法蘭西的根。他的孫女和他一樣,“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對祖國也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因為這種熱愛,加上對祖父的敬仰與孝順,使她擔負起了艱難的任務。這兩個人物交相輝映,上演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同時也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贊歌。教學時可以通過討論、研究、比較等方式,深入角
色內(nèi)心,全面體會人物的人格魅力。
三、小說的構思比較新穎,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說出小說構思的奇特之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寫作實踐,讓學生嘗試構思一個新穎的故事。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1840~1897),法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出身于破落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十五歲時因家庭破產(chǎn)而輟學,到一所學校當課外輔導員。1857年他到了巴黎,開始創(chuàng)作生活。1866年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的問世和186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的出版,使都德在文學界獲得相當聲譽。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都德被征人伍。戰(zhàn)爭生活給他提供了新題材,他創(chuàng)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小說。都德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些戲劇和詩歌。 ’
都德是“五人聚餐會”(福樓拜、屠格涅夫、左拉、都德、愛德蒙龔古爾)的一員。他擁護左拉的自然主義理論,但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卻并不采取純客觀的態(tài)度。他的許多小說具有重大的社會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特別是對社會世態(tài)和人情習俗持批判態(tài)度。如他的半自傳性的長篇《小東西》(1865)、《約克》(1876),對資產(chǎn)階級教育進行揭露;《月曜日的故事》是以普法戰(zhàn)爭為主題的愛國主義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小弟弗羅蒙和長兄黎斯雷》(1874)、《富豪》(1877I)展示了巴黎資產(chǎn)階級投機家的丑惡生活;《努馬‘盧梅斯當》(1881)描寫了政治冒險家的宦海浮沉。
都德最著名的作品是《磨坊文札》和《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前者是一部以故鄉(xiāng)普羅旺斯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生活習俗和傳說故事,文筆富有詩意和幽默感,流露出作者對鄉(xiāng)土的深切感情。后者是一部長篇小說,包括三個部分(“戴達倫奇異的歷險記”、“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戴達倫”、“達拉斯貢海港”),通過戴達倫這個典型人物,對法國社會中的庸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都德往往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為描寫對象,如乖僻孤獨的巴黎藝術家、兢兢業(yè)業(yè)但求溫飽的小商人、小手工業(yè)者等,以帶有幽默的筆調(diào)對他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他的短篇小說善于截取生活中具有獨特意味的橫斷面,集中而凝煉地反映時代的真實面貌;在一般只有兩三千字的篇幅中,能細膩地刻畫出性格,感情深邃鮮明,文筆樸素無華,平易自然而又富有魅力。
[《柏林之圍》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師說教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