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新課程標準》對于散文教學的評價要求是:“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展開想像和聯(lián)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fā)現(xiàn)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chuàng)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對于狀物類散文,顯然是要求我們力求在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的鑒賞中產生審美體驗,進而了解作者的“情”,把握散文的“神”。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教學中,對于狀物散文,一般的教法設計會更多關注所狀之物的特征分析,其實,狀物類散文中的狀物文字再美也只是審美的一個起點,審美的終點永遠應該是作者胸中的情?墒怯捎跔钗镱惿⑽乃c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不同,抒寫的情感因缺少了人物和事件的支撐而變得模糊而不確定。如果我們把這類散文中的物析得太細,情講得太實就會破壞其中的美感,沖淡其中的情味。狀物類散文的教學內容如何定位,才是深淺適中呢?我在教《家里的灶頭》時,初讀我以為是狀寫灶頭懷念母親,三讀四讀以后我發(fā)現(xiàn)并不是如此,尤其是讀到篇末“灶頭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可我仍不時還會想起它。灶頭是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別物事,能使最荒涼的地方充滿人間煙火味,能使最簡陋的房子彌漫溫馨的家的氣氛。``````黃豆芽炒咸菜的香味很親切,至今還能突然地感動我!蔽以囍呀虒W重點鎖定在體味作者對灶頭文化滋養(yǎng)下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感情上。
2、教學設計
(課間播放歌曲《又見炊煙》,同時示圖1《江南好》和圖2作者簡介)
上課鈴響后示圖3老灶頭照片,問:圖片上的老灶頭你現(xiàn)實生活中見過嗎?
隨著生活的現(xiàn)代化,老灶頭已漸漸退出城市居民的生活視野了,農村里部分人家也開始拆除它了。對它的撤離我們并沒有太是在意?捎幸粋人卻對它作了最深情的回眸,他就是常熟籍作家金曾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家里的灶頭》。
課前布置大家預習,你能為一個生活在城市里從來沒有見過灶頭的人描述一下灶頭的基本構成和各部分的功用嗎?
出示構成和功用簡表(圖6),學生依照圖表上臺介紹,師生共同點評補充。
以上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基本用十分鐘就完成了。
文章除了對灶頭的構造和各部分功用作介紹外,作者把更多的筆墨奉獻給了一個在灶頭邊忙碌的身影,你看清她是誰了嗎?
寫母親在灶頭邊忙碌的文字,你比較喜歡哪些?請勾劃出來美美讀一讀,然后再跟我們說一說你喜歡的理由。(圖7)
指名朗讀、解說。重點是2、3、5、6節(jié)(第6節(jié)可指導學生用高淳話讀)
母親不僅為我們的吃喝忙碌著,還在忙碌中給我們講述了很多關于灶的民間傳說、規(guī)矩和禁忌,請大家找一找、理一理。(圖8)
師生一起梳理,列舉如下:
(1)蒸年糕時不準亂說話,否則會漏屜
(2)湯罐水洗臉洗腳不作興
(3)反復講“進門看抹布”等老話
(4)灶王爺?shù)膩須v和祭灶過程
(5)禁止在壁龕放東西
(6)不能當灶王爺面前說謊
(7)不差我下灶塘燒火
小組討論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學生討論、點名交流,教師小結。
透過這些作者要向我們述說,在母親的忙碌下,在灶頭文化的滋養(yǎng)下,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安寧、和樂、有序啊 !四組鏡頭就是又一個有力明證。
師生分讀體味。
發(fā)生在灶壁邊的故事: 母親在灶上忙碌 姐妹燒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腳爐”爆黃豆
講述的同時擇要完成板書:灶頭+文化=有滋有味的生活
(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
母親
如今灶頭消失了,母親不在了,灶頭文化也消失了,那么生活呢?生活也寡味了許多。出示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圖10)所以,如今我萬分惦念、懷戀,為消逝而惋惜、憂傷。
全體深情誦讀課文“灶頭是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別物事……”一節(jié)文字,弄清文章主旨(圖11)
教師舉中秋吃月餅為例,并補充談小時侯親手做月餅的經歷和感受。
還記得你的童年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麗的夢想、單純的快樂似乎在一步步離我們遠去。 蒼茫的叢林間,瑪雅文化湮沒了;絲綢古道上,高昌古國消逝了。人類在消逝中進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悵惘,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曠達……生活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我們也行走在消逝中,你又有怎樣的體味,請你也試著作一點思考和記錄。
3、 教后反思
(1) 通過學習學生對文章的主旨有了比較正確也比較深刻的理解,知道作者是通過寫灶頭來寫自己對灶頭文化滋養(yǎng)下的鄉(xiāng)村生活的留戀,和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存處境的擔憂。而不是簡單解讀成狀寫灶頭懷念母親眷戀童年生活。所以狀物類散文,必須從狀物開始做深度撞擊,才能審視到文章中真正美的情感來。
(2) 對文本第6小節(jié)的朗讀設計不用一慣的普通話,而是改用高淳方言,是本課的又一大亮點,課堂響起了久違的鄉(xiāng)音土語,一下就讓大家沉醉在了濃濃的傳統(tǒng)文化的馨香中。也順其然地把握住了作者對傳統(tǒng)灶頭文化的無比欣賞和喜愛的心脈。當它淡出歷史舞臺時,作者內心油然而生的失落和憂傷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作者發(fā)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鄉(xiāng)音土語加以原汁原味的貯藏,以達到每讀每醉,永遠保鮮的目的。
(3) 教學環(huán)節(jié)最好再作適當調整,可以先讓學生自讀介紹灶頭構造的文字,再引導閱讀灶頭背面的傳說和故事,最后審視灶頭文化傳承者的言語行動。這樣解讀思路更加清晰:灶頭--灶頭文化--灶頭文化的傳承。在灶頭文化的傳承者中還活躍著年輕一代的身影,比如姐姐,還有我。他們和母親一起組成一支傳統(tǒng)文化護衛(wèi)隊。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總不免甩下一些東西,即使這樣,還是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中,成為獨特的精神財富。
(4) 根據(jù)高三畢業(yè)班的散文閱讀水平,教學設計其實可以更加大氣些。比如可以直接從文化角度切入,不必按部就班順從文章結構由灶頭的構造開始解讀。再比如可以直接從最末三節(jié)入手,根據(jù)卒章顯志的結構藝術來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孔大大
[《家里的灶頭》教學案例 (蘇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0.高一英語必修1課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