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故事之李清照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寓言故事吧,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創(chuàng)作的靈魂,就好似人類必須要有思維一樣重要。在寓言創(chuàng)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見的線,大多數(shù)時候,這根線并不會直接在文字中體現(xiàn)。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之李清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王朝經(jīng)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jīng)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zhàn)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么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xiàn)象,也成了一種文學現(xiàn)象!俺顡p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么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仿佛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fā)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為她的詞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只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nèi)绻麉⒆x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后所蘊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奮勇,愿冒險一去。李清照日夜關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qū)區(qū)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xiāng)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于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感慨: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额}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后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里,但亦然鶴立雞群,風骨不減當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fā)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但愿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fā)出的呼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李清照——最有才華的女人
一對描金彩繪龍鳳喜燭,插在修長的美人型燭奴上,它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兩盞垂著金色流蘇的八角薄紗大紅宮燈,懸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緋紅。新人靜靜地坐在妝臺前,繡紅的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一切隔開了,眼前只是一片紅色的神秘的朦朧。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時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就要為人之婦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靜的閨閣生活,一晃眼就過去了。還是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瑯瑯上口,到了少女時期,執(zhí)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繡口,吐屬風流。她一天天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一層至誠淳樸的書卷氣。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寫得一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她對前朝李思訓、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都十分酷愛,也常常研朱揮毫,作幾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她父親常對她母親感嘆:“我的清兒若是個須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現(xiàn)在她就要成為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媳,青年大學生趙明誠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正是冬天,一個丫環(huán)特地送來一枝梅花,拜過天地,喝過交杯酒,她和趙明誠入了洞房。
趙明誠酷好金石,在攻讀經(jīng)史之余,對于彝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晃眼婚后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李清照對于金石學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深,趙明誠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云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jié),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huán)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后,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huán),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nèi)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后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趙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 斗爭中死去,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趙明誠與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xiāng)青州。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xiāng)里后,更加潛心于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于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愿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崩钋逭丈钌罾斫庹煞虻闹救,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共同?薄㈣b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贊嘆不已,歡喜不已。
有時夫妻倆也談論詩文。一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你那些‘驚起一灘鷗鴛’,‘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一類句子,仿佛不經(jīng)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崩钋逭照f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
光陰荏苒,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jié),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一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蕩之中。宋徽宗是一個有藝術才華的皇帝,除了篤信道教外,還擅長書、畫、樂、舞,喜歡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須有物質(zhì)上的奢靡作后盾,于是蔡京專門派人到全國各地搜羅名花、奇石、佳樹、珍玩運到京都,供他觀賞。運送這些花石樹木的車船,便稱
為“花石綱”!盎ㄊV”所經(jīng)之處,民夫猬集,錢谷一空;兆谟衷诙汲莾(nèi)興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宮”和供游賞的,“延福宮”,窮極奢麗,激起各地起義,金軍南下,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趙構成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定國號“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乘船決定到洪州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李清照說道:“皇皇華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就說我們大宋吧,這幾年,出了多少忠肝義膽之士!李綱李樞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難之際;宗澤宗留守以孤軍扼守危城、彌留之際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輕的太學生陳東來說,以書生而赴國難,幾次伏闕上書,終至被朝廷斬首。丹心碧血,浩氣長存!
趙明誠續(xù)道:“古代蜀國望帝禪位出奔,還日夜思念故國,化為啼血的子規(guī)。如今,二帝蒙塵,神州板蕩,又有誰思念我們這風雨飄搖的故國呢?”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nèi),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guī),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
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于不顧,茍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jié)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桿,放聲吟道: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職的趙明誠死在剛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趕到建康,為趙明誠營葬,終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跟著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趙明誠,然而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
又是五年過去了,李清照帶著他們夫婦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和趙明誠的一些手稿,流徒東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臺州、溫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兩年過去了,再過一天就是上元佳節(jié),隔壁鄰家的院子里傳來陣陣的笛聲,夾雜著江南水鄉(xiāng)的蓮歌漁唱,李清照掀簾走進屋內(nèi),只見條幾上的古瓶里,斜插著幾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幾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紅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鄰家的笛聲停了,傳來幾個少女的說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插著滿頭珠飾兒,戴著鋪翠小冠兒,紅妝艷裹,立在殘雪的院子里,準備去看上元的花燈。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頭,在她們這樣年齡,她也曾換了男裝,和丈夫一道去觀燈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轉(zhuǎn)過身來,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了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戀戀地撫摸著那經(jīng)自己補充謄錄的趙明誠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中遠處,隱隱傳來鞭炮的僻啪聲和孩子的歡笑聲,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箋,反復沉思吟詠,寫出:《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又是八月。經(jīng)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謄錄,又作了些增補,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
《金石錄》(三十卷)
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后叫丫環(huán)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zhèn)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jīng)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于戰(zhàn)火,再毀于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后,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寫起《金石錄后序》來,在《金石錄后序》中她最后寫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寫完這篇后記,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只孤雁,遠遠尾隨在后。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從心頭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節(jié),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于她一生經(jīng)歷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上她在藝術上的力求專精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后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她的《思項羽》詩和“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餛!钡脑娋浞从吵鏊龖n國憂民的情懷。
【名人故事之李清照】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之老舍12-12
名人故事之華佗收禮08-15
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06-2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名人故事(精選40個)10-09
名人與植樹的名人故事02-29
經(jīng)典名人的勵志故事03-26
名人萊布尼茲的故事10-24
名人故事張海迪02-26
名人讀書的故事12-12